“大国三农”2025年春季读书会第二期:农村集体经济制度形成的原因

发布时间:2025年03月25日 21:39      已阅读:

3月22日上午9:00,“大国三农”2025年春季读书会第二期在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106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读书会围绕温铁军教授《三农问题与制度变迁》中的第六章“农村集体经济制度形成的原因”展开广泛深入的讨论。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潘家恩教授及张斌老师与会并交流研讨。


读书会现场


小组导读环节,第一组成员对第六章进行了清晰简明梳理。李劲佚同学基于外部环境视角,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从选择新民主主义战略到选择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原因;马里奥同学首先辨析合作化、集体化等相关概念,并结合史料呈现出合作化运动时期农村社会经济风貌,同时引出毛泽东与梁漱溟有关“大小仁政”之争;陈林依同学从土地改革、统购统销、合作化间的因果关系阐述20世纪农村集体经济制度形成的又一原因。

成员交流环节,潘家恩教授结合外部环境与工业化间的关系提出“应深入思考史实底层逻辑”的观点;并抛出“造船、租船、买船”以及“大小仁政”的主题讨论。针对“造船、租船、买船”话题,刘懋兴、马里奥、曾楚和蒙宇虹同学分享了汽车租卖、婚纱租赁、厂内借工等经验案例说明租与买在当下流行的原因及其所面临的困境;陈林依同学基于分工交换理论的前提,指出各行业各环节不断细化分工专业化生产的倾向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主体选择由造到租的趋势;张斌老师提出应将大国博弈的复杂现况纳入租与买的权衡之中。对于“大小仁政”话题,李行同学阐述了梁漱溟对于大小仁政的思想内容,并认为大小仁政并非对立之态;姚博同学结合盐铁论说明大小仁政的选择与国家所处外部环境间的关系,并提出真假仁政的概念;李劲佚同学进一步阐述两种仁政间的动态演变态势。


读书会交流现场


读书会结尾,潘家恩教授进行了总结发言。他首先鼓励成员们在思考问题时既要将核心概念与同类史实相贯通,提炼其间的共性,又要将该问题放置回其所处的具体时空坐标脉络中强调其特性;同时指出在讨论毛泽东与梁漱溟关于“大小仁政”之争中,可将两者的主张比喻为相缠而并的一股绳进而更为形象理解两人观点间的关联性;最后呼吁成员们要具备反思视角,既能够反思史实所处的时空背景引致的局限性和特定性又能思辨地观察到同一事件的一体两面。张斌老师则倡议成员们结合本次读书会的分析思路继续思考21世纪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所处的国际背景以及其施行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问题。


潘家恩教授总结现场



撰稿人:陈林依

视觉设计:刘懋兴

责任编辑:刘蕾

审核:潘家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