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乡村振兴”不再是试卷上的名词,当百年前的先贤故事在展品中鲜活起来,“大农三国”读书会,用一场沉浸式体验,让知识从书页里“走”了出来。

10月12日上午,由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组织的“大国三农”读书会成员踩着秋日暖阳走进中国西部科学院旧址陈列馆的“乡建四杰”聚北碚陈列馆。这里不是冰冷的玻璃展柜,只有会“说话”的历史。随着参观的开始,读书会指导老师、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潘家恩教授带领学生们走进历史的画卷。“乡建四杰聚北碚陈列馆”牌匾字体遒劲有力,藏着梁漱溟“建设乡村即建设中国”的初心;陈列馆复刻墙上,晏阳初的乡村建设学院、陶行知的晓庄师范、卢作孚的民生公司,默默诉说着近代先贤们的救国探索;就连泛黄的《嘉陵江日报》,都在纸上留下了当年乡村建设者的热血痕迹。

读书会见面会更像一场“乡建同好”的线下派对。读书会成员从经管、历史、国治等院系聚来,年龄跨度从大一新生到资深研究者,却因同一个兴趣聚在一起。成员介绍自身背景与参与动机,有人为理解“三农是国计民生根本”,有人希望结合专业研究乡建。潘家恩教授强调读书会非功利性,旨在拓宽视野、衔接实践,现场还安排分组及“乡建DAO”注册,为后续活动奠基。

这次读书会的“主角”是温铁军教授的《八次危机》,别看书薄,却藏着大乾坤:从1949到2009年,中国如何靠“全民勒紧裤腰带”完成工业化?如何应对一次次的危机?乡村建设为何不是“修房子”这么简单?从百年前卢作孚“愿人人皆为园艺家”的理想,到今天我们捧着《八次危机》了解过去,探索未来,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才刚刚开始。未来,读书会将持续以多元形式,助力成员认知新中国发展脉络,探索乡村振兴路径,传承百年乡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