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 者:李军 著
本书从日常生活与大众信仰的视角,对宋明以来福建西北山区融入王朝体系的过程进行详细的论证,探讨大众信仰折射出的区域社会权力结构关系和历史变迁、民众日常生活等话题。主要内容包括闽西北的风俗与“峒乱”、州县治理与礼仪教化、佛教传布与地方化、神明崇拜与地方社会转型、地方庙宇与家族及村社组织、商业市镇的信仰生活等。作者尝试将“日常生活史”概念引入地域史研究,强调“人”的生活与信仰的关系。大量运用族谱、庙簿、碑铭、契约等民间文书,结合文集、方志、档案等传统文献,对宋明以来闽西北民间信仰的阶段性变化,科举、宗族、村社、商业与信仰的关系,展开了系统论述。
李军,福建昭武人,南开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兼任西南大学卢作孚研究中心副主任/秘书长。研究兴趣为明清社会史、区域社会史、近代乡村史。在《史学月刊》《开放时代》《中国社会历史评论》《安徽史学》等刊物发表论文近20篇,出版《宋明以来闽西北大众信仰与地方社会研究》《邵武历代碑铭集录》《乡建北碚》等著作,主持教育部及重庆市等各类课题数项。

李军
本书是目前比较系统的关于闽西北民间信仰和区域社会史领域的专著。具有以下选题特点:
一、在资料收集方面,通过田野考察和传统文献梳理发掘了一批新材料。作者在闽西北地区收集160多部族谱、360多通碑刻和墓志、数部清代民国庙簿及科仪书,当中的大部分此前都未有人系统梳理、使用。
二、在理论方面上,采用“日常生活史”的视角,将民间信仰放到地域社会变迁的背景下,从较长时段考察民间信仰与地方权力、社会组织、民众生活之间的互动关系。对学界较为忽略的闽西北的信仰状况、社会变迁进行相对系统的勾勒。
三、对一些具体学术问题的推进。如从王朝制度与地方社会互动的角度,考察南宋范汝为起事与晏梦彪起事等所谓“峒寇”问题;对宋代闽西北科举与理学的论述,特别是朱子门人在宗族建设、理学观念方面与地方社会的实践;梳理闽西北佛教净土信仰的传布情况,以及可能属于佛教密宗瑜伽教的三佛祖师崇拜;探讨庙宇的运作、纠纷与家族组织的演变;探讨明清乡村祭祀庆典与乡村生活;考察明清以来闽西北商业活动与民间信仰传播,等等,这些在以往学界的研究中较为薄弱。
总之,本书既是对民间信仰与日常生活关系的探讨,也是对宋明以来闽西北地区社会历史的考察。可以深化对该地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尤其是民众日常生活史的研究。
一般来说,中国传统社会的民间信仰主要表现在神明崇拜、祖先崇拜、宗教信仰方面,非常具有中国社会文化的特色,深受学术界的重视。李军博士的《宋明以来闽西北大众信仰与地方社会研究》一书,是一部从地域社会研究民间信仰的专著。作者为了讨论家乡的民间信仰,收集利用大量的族谱、科仪文书和碑铭等民间文献资料,结合田野考察,讲起家乡的故事,内容丰富、准确而生动,值得一读。我觉得该书具有如下特色:
首先,从长时段考察民间信仰的演进,揭示了当地的社会变迁。宋元时期闽北的邵武地区,民俗信鬼好巫,民间信仰的主流是佛道信仰,地方官员通过倡行儒学、移风易俗,积极推动儒家礼仪的普及。当地科举官宦家族与理学士人群体逐渐形成,进行宗族实践。世家大族向佛寺施舍土地,营造寺宇,建立坟庵,组织佛会。作者重点考察了弥陀会、瑜伽教、三佛祖师信仰等个案,考察佛道与地方信仰结合的历程。唐宋以来闽北地区重要的神明信仰是欧阳祐信仰,作者不仅考察欧阳祐信仰的形成、演变和传播历史,还分析了地方官员、僧侣、士绅、宗族和庶民等各种力量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明清时期,唐宋时附属于大族的佛寺、祠庙逐渐演变为村社的公共信仰空间,作者对家族庙宇的运作、纠纷及其对家族组织的影响做了深入探讨。作者还关注商贸活动与跨区域商业网络的形成,以及对妈祖信仰传播的影响。
其次,从日常生活的视角观察民间信仰。作者对宋元时期佛寺大量出现影响地方社会的组织关系和日常生活加以论述,还考察了欧阳祐信仰与民众日常生活的关系,理解其背后体现的闽西北区域社会的历史变迁。也就明清时期神明祭典与村社生活的相互关系进行考察,关注明中叶以来愈发活跃的祭典活动,将祭典期间的供品分配和游神仪式,作为社区关系的展演。特别是考察了明清时期民间信仰对地方公共事务和社会生活的影响。注意到商业浪潮对于建庙设坛、演戏酬神、饮福聚会等活动的浸染。
再次,结构性地分析民间信仰的空间层级和多元群体。作者提出闽西北神明崇拜的等级结构可以分为家户、家族、村社、跨村落、跨区域5个层次,未发现在莆田和台湾地区盛行的逐级“分香”立社庙的现象,这5个层面也不能看作是一个单一体系。地方信仰具有杂糅性和复杂性。作者也强调,各种群体的信仰观念是有差异的,正统的官员、士人和理学家欲禁革神明崇拜以正风俗,官员们为了祈福禳灾、求雨乞旸有时也会求助神灵。普通民众认为神明崇拜能满足自身的生活以及精神需求,借助神明顺利度过各种人生困难。女性的信仰活动则扩大她们的社会交往,使其精神得到慰藉。
此外,该书推进了一些具体学术问题的研究。如南宋范汝为起事与晏梦彪起事等所谓“峒寇”问题,朱子及其门人宗族建设、理学观念的地方社会实践,三佛祖师崇拜问题,庙宇与家族组织的关系,明清乡村祭祀庆典与饮食生活,均值得关注。
总而言之,该书对于认识宋以后福建区域社会特别是民间信仰是非常有益的,是中国社会史研究的重要成果,在此祝贺李军博士专著的问世!
常建华
2024年1月5日
(作者系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暨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目录
序
绪 论
第一节 问题与学术史
一、问题的提出
二、学术史回顾
第二节 概念界定和框架结构
一、概念界定
二、框架结构
第三节 闽西北的地理与政区
一、地理区位
二、政区沿革
第一章 宋元时期闽西北的风俗、治理与礼仪教化
第一节 化外之地:士人笔下的闽西北风俗
一、闽越故地
二、信鬼好巫
三、剽悍不驯
第二节 州县治理与“峒乱”应对
一、宋代的州县治理
二、“峒乱”与官民应对
第三节 科举、理学与礼仪教化
一、科举与理学的兴盛
二、士人的宗族实践
小 结
第二章 宋元时期闽西北佛道与地方信仰的互动
第一节 闽西北佛道的传布
一、佛教的传布
二、道教的传布
第二节 佛道与地方信仰的互动
一、瑜伽教与三佛祖师信仰
二、弥陀会与净土宗信仰
第三节 儒佛之间:士人黄公绍的学识与信仰
一、黄公绍的生平经历
二、黄公绍的学识造诣
三、黄公绍的佛教信仰
四、黄公绍崇佛的社会文化意涵
小 结
第三章 神明崇拜与地方社会:欧阳祐的故事
第一节 欧阳祐信仰的早期形态
一、陆大岩与丰应祠
二、廖茂与显应庙
三、陈师孟与惠应灵济祠
第二节 欧阳祐形象之演变与传播
一、成为正祀的过程
二、神灵形象的演变
三、信仰的传播及其动力
第三节 欧阳祐信仰与地方社会
一、欧阳祐信仰与地方官员
二、欧阳祐信仰与士人科举
小 结
第四章 明清时期闽西北大众信仰与家族、村社生活
第一节 村社发展与信仰形态
一、村社发展
二、信仰形态
第二节 家族庙宇的运行、纠纷与家族组织
一、家族庙宇的基本形态
二、家族庙宇的僧俗关系
三、围绕庙宇支配权的纠纷
四、家族庙宇对于家族组织的影响
第三节 神明祭典与村社生活:以惠安祠为例
一、庙宇沿革与神明由来
二、村社权力之嬗替与明清惠安祠
三、“摆果台”:神诞祭典与供品分配
四、“擎菩萨”:游神活动与社区关系
小 结
第五章 明清商业活动与大众信仰:以邵武和平镇为例
第一节 商业浪潮下的宗族与社区建设
一、开基传说与乡绅活动
二、地域行政中心的形成
第二节 商业活动与妈祖信仰
一、邵武的大宗商品
二、邵南地区的商业家族
三、妈祖信仰在邵武的传播
四、外地邵武会馆与妈祖信仰
第三节 迎神、傩事与会社组织
一、迎神赛会
二、傩事活动
三、会社组织
第四节 大众信仰影响下的娱乐生活
一、饮福:神人共享
二、赌博:财富迷梦
三、演戏:悦神娱人
小 结
结 语
一、地方史脉络下的信仰变迁
二、地方信仰的空间格局
三、信仰观念的多元构成
参考文献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