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晚,西南大学“学术茶馆·青年MEETING”首期沙龙在青李空间A11厅启幕,我院人才培养办公室主任张斌主持沙龙。活动以“数字技术与青年成长”为主题,由我院与共青团西南大学委员会共同主办,西南大学卢作孚研究中心、乡村振兴研学实践社、农耕文化教育创新社协办。共青团西南大学委员会书记于涛、副书记邓林楠,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副教授周彦晖、我院副院长潘家恩教授、乡建实践者梁少雄等嘉宾齐聚现场。

于涛书记在开场致辞中指出,数字技术为青年赋能乡村振兴开辟了新路径,他呼吁学子以专业能力为基石,将数字化思维融入乡村实践,在俯身倾听大地心跳中实现个人成长与国家战略的同频共振。

校团委书记于涛致辞
沙龙分享环节,五位嘉宾从不同维度展开深度分享:梁少雄以《青年与乡村的生命对话》为题,结合自己15年扎根乡村的经验,鼓励青年走进乡土,在参与式建设中重构自我价值与社会联结;向虹阳以志愿者视角,将下乡的程序员喻为“数字候鸟”,通过南塘Web3实验案例,展现技术如何为乡村激活新可能;袁媛以大学期间参加乡村振兴田间行社会实践经历为例,诠释青年与乡村“双向赋能”的实践逻辑;郑确系统解析Web3技术架构及其在乡村治理、资源流通中的应用潜力;裴必兵以南塘DAO为例,呈现区块链技术驱动下的青年乡建协作新模式。

沙龙现场
互动交流环节中,现场学子提出“Web3治理机制的主体权责”“城乡青年参与乡建的差异性”等议题。郑确回应道,DAO的协作逻辑可破解传统治理的层级桎梏,让村民成为规则的共建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梁少雄也回应指出,乡土不以出身定义参与者,只要躬身入局,无论是“数字候鸟”还是“归巢新农人”,都能在乡村场域中重构自我与土地的关系。

沙龙交流现场
周彦晖副教授总结指出,青年需在真实乡村场域中“解剖麻雀”,从具体问题提炼创新方案,避免技术空转。潘家恩教授强调,面对城乡融合、生态转型与数字经济的时代浪潮,乡村振兴需以“守正创新”为内核,培育多元主体,激活乡土价值,并呼吁青年以“半农半X”等模式打破职业定式,在技术与人文的共生中实现青年与乡村的“双向奔赴”。


周彦晖副教授、潘家恩教授总结现场
本次沙龙聚焦“数字技术与青年成长”主题,系统搭建学术与实践的交互平台。与会者围绕Web3治理创新、物联网农业应用等议题展开深度研讨,通过解析青年乡建典型案例、反思技术伦理边界等多元路径,探索数字化转型助推乡村振兴新可能。
撰稿人:姚堰缤
视觉设计:刘懋兴
责任编辑:刘蕾
审核:潘家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