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第1眼|春深宜春播 山城春正好 解锁山地农业新动能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16日 10:35      已阅读:

—转自重庆日报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好景看春耕。眼下正是春耕春播的关键时节,人们用辛勤劳作,告白脚下的土地。按照重庆地势高低起伏的特点,海拔350米以下的河谷、平坝,已经全部进入春播期。海拔600米以上的山地,眼下正在陆续开启春播。今年比之往年,耕种现场又少了许多弯腰劳作的身影。田野上,一派“机械闹春”的景象。截至去年底,重庆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达到56.8%,位居西南地区前列。而今年,这一数字将力争达到60%。这片农耕烟火、岁月流长的土地,将怎样演绎新的田园牧歌?今日,我们一起聚焦。



农机赴春播 解锁加速度

梁平坝子,地势平缓,自古有“万石耕春”的美誉,也尤为适合农机拉开架子、施展拳脚。眼前的抛秧机,今年已经成了水稻春播的主力。不一会儿,水田就披上了一层“绿装”。不仅速度快、还格外精准,播种秧苗如同尺子量出一般均匀、整齐。重庆捷梁农机股份合作社理事长邓中告诉记者,机器抛秧是成行成列的,这样更利于水稻的通风和光照的吸收。梁平区星桥镇两路村村民杨定华表示,以后种田用这种机器,效率高,人也轻松。



各种各样新式的农业机械,在这个春天齐上阵。这是涪陵区青羊镇,大型的耕整机在田间来回穿梭。短短10多分钟,数十亩农田就整耕完毕。在黔江区石家镇,一台播种机每天可以播种100亩以上,效率提高了60%,它将在这里种满大豆和玉米。永川今年将把农业机械化率提高到76%以上,就连施肥,都用上了无人机。每次起飞,一架无人机可以装载复合肥80公斤。春天的效率拉满,以往受天气所左右的抢抓农时,变得更加可控可及。永川区粮食作物技术推广站负责人唐科明透露,他们将在4月底完成60万亩的水稻插秧。

从“镐锄镰犁”到“金戈铁马”,机械化耕作按下“加速键”。春耕的画卷里,满是科技感,和人们轻松的身影。



重庆被称为山城,名下无虚:山地丘陵面积占比高达98%。重庆的农耕智慧,与城市文明一样源远流长、一起生长。2024年,重庆粮食播种面积超过3000万亩,产量突破了220亿斤,创下新高。2025年,重庆锚定的目标基本与去年持平。而站在这样的产量台阶之上,有四个关键:良田、良种、良机、良法。四个“良”字打头的良方,藏着山地农业最新的农耕智慧。


增收!从“会种地”到“慧种地”

三峡柑橘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橘隐记》中就有“巴人有橘革”的记载,考证可追溯至4000多年前。奉节,是著名的柑橘产区之一。杜甫曾经在这里留下“园甘长成时,三寸如黄金”的诗句。平均海拔800米的酉阳,种植着花田“贡米”,种植历史也可轻松追溯至唐代。此外,巫山脆李好吃,种植的历史距今也有上千年。重庆还是中国的茶树原产地之一。泥土中的勃勃生机,在岁月流转中生生不息。而这样图景,源自对山地农业的不断突破。



重庆的耕地有39%位于坡度15度以上,零散分布于山水之间。如何提高土地的单产与产值?也是山地农业的破题之法。在开州区南门镇花林村,收完一茬白萝卜后,大型耕作机又将播种玉米。“一季粮两季菜”的轮作模式下,每亩地每年收益可以达到1.2万元,土壤利用率提高了45%。



鲁渝蔬菜产业园的智能系统全天候运转,自动化、机械化调控着农作物的生长环境、这里的水果番茄,产量是同类型番茄的三倍。螺丝椒,也比普通大棚的产量,高出30%以上。为了让农业生产实现“知天而作”,还有自动化的气象网络,实时监测农田、掌握土壤墒情。从经验丰富的“会种地”,到智慧技术加持的“慧种地”,乡土之间正在发生着巨变。



山地,是制约农业规模化和机械化的难点。但同时,也馈赠给重庆丰富的物种资源、多样的立体气候。释放高效农业的新动能,成为寻求突破的有效路径。重庆由此也开启了新的想象空间:一个是土地的“宜机化改造”,一个是农耕的“现代化转型”。也就是,全面打通“农机换人”的最后一公里。重庆计划:到2027年,成功创建丘陵山区农机装备先进制造业集群,规模达到500亿元。通过软件和硬件双管齐下,把农作物耕种收的综合机械化率,提高到62%以上。其中涵盖的科创研发和相关服务产业,又是一片蓝海。


“农机换人”!激发乡村新动能

春风十里茶飘香,又是一年采茶忙。漫山遍野的茶树吐露新绿,茶农们穿行在茶垄间,手指翻飞,将一颗颗嫩绿的茶芽收入茶兜。同样行走于茶树间的,今年还多了一个机器人。它能适应山地茶园的地形、能学会春茶采摘的技巧······这个自主研发的机器人,已经带有“具身智能”的影子。重庆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朱浩介绍,这款采茶机器人攻克了四大难题:看得清、定得准、采得好、能回收。



新技术从实验室跑向田间地头,新质生产力落入泥土里,扎根生长。在环西南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这家生物科技公司研发出一款新型生物接种剂,只需涂抹,就可大幅提升作物养分、降低病害。“以辣椒为例,生长量至少要高20%。”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副教授,共生密码(重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吴頔说。



年轻的人才、前沿的技术、创新的动能,如春潮涌动。对重庆而言,解锁春耕的“加速度”,一定程度上,也是在解锁山地农业的新动能。在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肖亚成看来,重庆可以通过推动全链条产业升级,科技赋能,智能化育秧与农业机械应用,推广农业新技术以及复合种植新模式等“组合拳”,解决丘陵山区种植难题,促进节本增效。加快农业生产装备、农业机械等的制造、更新与维护,打造“AI+农业”数字应用场景,引入无人驾驶拖拉机、无人插秧机、蔬菜直播机、植保无人机等,实现精准耕作、播种、施肥、管护和收获流程无人化或机械化。建设无人农场、智能植物工厂,强化低损高效联合收割机、榨菜收割机、柑橘采摘机器人等农业装备、机械的研发,突破山地农业装备与机械的技术瓶颈,提升农业新质生产力,为中国山地农业现代化发展贡献重庆新动能。

粮安天下。一片田,何以产出更多粮?答案就是新质生产力赋能。农机的普及,是其中一个缩影。生产的新技术、发展的新模式,不仅将解放农民的双手,也将拓展乡村的边界。希望的田野,不只是农民的故土乡愁,也将为更多年轻人提供创业就业的方向。广阔天地蕴藏着无数新动能和新机遇,充满可能、未来可期。

(重庆广电-第1眼TV吴霜 吴静 袁媛 李艺 丁琳 陈力)


视觉设计:刘懋兴

责任编辑:刘蕾

审核:潘家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