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三农”2025年春季读书会第五期:“大包干”以后的 农村试验与制度创新

发布时间:2025年06月30日 16:19      已阅读:

6月22日上午9点,“大国三农”2025年春季读书会第五期在我院106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读书会聚焦温铁军教授所著《三农问题与制度变迁》第四部分——“大包干”以后的农村试验与制度创新,与会师生围绕“以土地为核心的农村财产制度”“农村基层治理问题”“农村税费制度改革”等话题展开深入研讨,我院副院长潘家恩教授与会指导。


读书会现场


第四组成员对第九章内容进行简要梳理,并分享对中国特色农村财产制度的思考。唐艺恬从概念辨析出发,分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村改革后实际推行的大包干(家庭承包制)的根本差异,梳理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土地制度四次变革及其对农村财产关系的重塑;邹丽筠介绍家庭承包制改革引发的理论与现实问题讨论,指出土地制度改革应立足基本国情矛盾和体制矛盾,避免陷入意识形态化误区;陈乐分析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及土地流转等制度创新试验,提出改革试验的价值在于通过不断试错、证伪和调整接近客观真理;徐紫薇对比湖南怀化与陕西延安的山地制度改革试验,归纳出农村资源和资产的资本化本身并非问题,关键在于如何形成资本收益的合理分配关系的结论。

第五组成员对第十章进行导读,姚博以“黄宗羲定律”及其历史经验证据为切入点,梳理本章分析框架与内容结构,介绍农村税费制度的历史变迁及农民负担问题的产生根源和阶段性特征;卢佳琦通过思维导图形式,梳理20世纪90年代农村改革试验区的税费制度改革试验,提出只有彻底改革基层管理体制和解决基层政府自我膨胀问题,才能理顺政府与农民的分配关系;姚博总结改革试验经验教训,归纳本书作者关于90年代末期深化农业税费制度改革的思路,真正的改革需直面乡村管理体制综合改革,以减轻农民负担。


715EC

读书会交流现场


潘家恩教授对分享内容做总结,通过“联产”“责任”与德阳农交所的案例,强调区分概念和追问概念的重要性,指出需结合宏观背景与微观情景理解农民负担问题。他引导同学们从现实视角反思追问,形成“后见之明”,并鼓励参与基层实地调研,推动理论与实践结合,探索中国特色的危机化解路径。

此次读书会,师生们围绕农村土地产权、农业税费改革、乡村治理等实际问题展开讨论。通过具体案例分享和互动交流,同学们对农村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并思考了青年在乡村振兴中的责任与担当。


师生合影留念



撰稿人:姚博

视觉设计:陈骏辉

责任编辑:刘蕾

审核:潘家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