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社会实践(四)|地方乡土文化调研:浸润乡野,叙写新声
悠扬的旋律荡漾在乡野间,
踏着田畴的泥土,留下青春的足迹;
生态和美、文化深远,
让我们共同启程宝田侗族苗族乡,
去探寻土里生长出来的文化,
去感受它深邃悠长的韵味。
探寻乡村的秘密,理解生活的哲学,
不仅是调研的开始,更是内心的磨练;
唯有用心感知,才能读懂乡情的旋律,
唯有用脚丈量,方能看见乡野的本色。
让我们一同融入自然的怀抱,
感受土地的温暖与生命的奇迹;
走进乡村,开启调研的新篇章,
用心感知,用脚丈量,
书写乡土文化的生生不息……
01 探寻草龙舞的前世今生:翩跹草龙,舞动乾坤
地处湘西南的会同,是古代蛮夷之地的中心地带,境内汉、侗、苗、瑶等民族世代杂居,共同创造了悠久而灿烂的多元民族文化,境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极为丰富,流传久远的草龙舞便是其中典型代表之一。
我们前往会同县彩云谷拜访了市级非遗草龙舞第六代传承人张绪庭和第七代传承人梁美云,两位传承人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在与张绪庭老人的对谈中,我们得知草龙舞最早可追溯至神农炎帝时期,其原始形态源于龙头祭祀仪式。原有的草龙多用于道祠祭祀,人们用稻草扎绑突出两角,编制成简易龙头,约有一搾长。贡桌上放置一盘香米、茶、酒、水果等祭品,草龙便摆置于香米中,以求得龙神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远古时期,人们出于对自然的敬畏,希望借助自然神力保佑生产生活,于是就创造了龙这样一个法力无边、祥瑞吉祥、集多元功能于一体的祭祀对象,依附于自然条件而孕育的稻作文化进一步强化了龙与农业、降雨和丰收之间的联系,使龙成为中华农耕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信仰对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草龙舞传承的接力棒交到了第六代传承人张绪庭老人手中。张绪庭于1949年出生,儿时受父亲与叔父的教诲开始传习草把龙。当时的草把龙仅有草龙头部分,由龙角、上下颚、龙舌、龙眼、龙鼻构成,1988年之后,张绪庭开始尝试改造草把龙,通过编制龙帽、龙衣、龙裙、龙鞋,将龙体与人合二为一。为更好地传承几近衰落的草龙民俗,张绪庭近期为草龙创编了音乐和舞蹈,让草龙舞登上舞台,用舞蹈和戏剧再现往日龙舞民俗盛况。
与其他地区草龙“一龙一宝”的表演形式不同的是,张绪庭老人手下的草龙舞以“多龙一宝”为特色,多龙起舞,祈获丰收。在舞龙队伍之前有五灯开道,首位为排灯(又称“千眼灯”),以橘皮为原材料,寓意五谷丰登,随后的四盏灯称之为“年年有余”,分别为莲花灯、莲子灯、柚子灯、鱼灯,可谓是舞龙舞动传吉庆,灯光闪烁护平安。这里的草龙“现首不显身”,舞龙者身穿草编的服装,自身与龙头合为一条完整的小龙,若干舞龙者手持龙头又连成一条大龙,。舞龙者手持灵活的竹杆,通过精湛的技巧操控草龙在空中翻飞、盘旋、转动,展现出生动灵动的形态。舞龙过程中伴随着欢快的音乐节奏,舞者们有序地舞动身体,犹如一条腾飞的神龙,将人们带入一个热闹喜庆的氛围中。
为实现使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统一,张绪庭老人与其第七代传人梁美云在近期改变草龙样态——用楠竹编制草龙的框架,将稻草作为草龙的修饰物,草龙框架内可以放置彩灯等装饰物,提高群众的舞台观赏体验感。
以稻草为材料的草把龙是中国千年农耕与稻作文化的产物,更是中华传统朴素“节用观”“天地大美”等生态艺术智慧的结晶。我们在重庆巴渝农耕文化陈列馆接续创新传承的区级非遗、镇馆之宝“蔡家草把龙”与会同草龙的形态与编制有着高度的相似性而又各具特色。在二者的关联中,我们发现龙作为一种普遍的信仰符号因多样的地方文化呈现出“大同”“小异”的物化形态,而又正是其在地多样性反哺了龙文化乃至农耕稻作文化的丰富内涵。
在具身的体验中,我们感受到传承人对于乡土文化的坚守,体悟到一代代传承人对于草龙舞创新性接续发展的高度文化自觉;在故事的讲述中,自由、热爱、束缚等关键词无时无刻不触动着我们的心弦……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的冲击着传统民俗文化,随着乡村年轻一代的流失,何人能承传统之重担,何人能传精神之伟大,是非遗传承亟待破解的难题。
身处单一替代多元的时代,我们深切意识到地方性文化遗产的独特而珍贵的价值。我们在并行开展的乡村儿童美育学堂中尝试将草龙舞转化为在地化教育资源,让孩子们接触到在地文化的丰富内涵,并从科学和人文双视角深入了解其中蕴含的价值观和智慧。草龙舞背后蕴含着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对劳动的尊重以及对集体合作的重视,这些都是乡村文化中宝贵的精神财富。
02 走进旺田生态产业:巾帼力量,绽放荣光
辣椒、茶叶、茶籽油被称为“宝田三宝”,是旺田村的支柱产业,为当地村民的脱贫致富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在旺田村黄波书记和会同女性创业者“辣椒女侠”张望川的带领和帮助下,依次走访调研了旺田村的辣椒、茶叶、山茶油的生态种植产业园,了解生态产业发展情况。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当地产业面临着无数挑战:年轻劳动力外流、生态产业利润压缩、农产品运输困难……地方领导高度重视地方产业发展,坚持生态种植特色优势,开发完善生产加工产业链,当地村民也戮力同心,共同推进辣椒、茶叶、油茶的大规模种植,推动乡村产业转型发展。
此次调研之行中,我们意外之喜见证到乡村振兴中的“她力量”。在和“辣椒女侠”张望川的对话中,我们了解到张望川带领乡村妇女种植生态辣椒,并将生态辣椒农产品带到全国各地,培养乡村女性新农人,让更多的妇女实现在家创收,助力新时代妇女同胞发挥“半边天”力量,在乡村振兴一线书写历史、创造精彩,贡献“巾帼”力量。
03 历史文化座谈:共话旺田,寻乡记忆
为全面了解旺田村产业发展与历史文化情况实践团成员与旺田村黄波书记座谈,黄波书记对旺田村的基本情况和乡村建设进程进行了简要的介绍,讲述了自己在扎根基层、走访调研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黄波书记表示,旺田村尚处于乡村建设的摸索时期,茶产业发展规划、特色产品品牌建设、乡风文明建设尚未形成完整的思路和体系,指出该村建设存在诸多弱点难点。同时,黄波书记和乡贤粟爷爷也为实践团成员讲述了旺田村的人文历史和传统习俗。侗族苗族特色古典韵味的地名,五龙相会、金鸡啄米、金鸡颈等古老神话与眼前群山环抱的村庄交织,勾起我们无限遐想……
山歌对唱、打鼓锄茶、草龙舞等传统习俗、民间艺术以其想象力、亲和力、人文关怀力,让我们感受着一种生存状态,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同时,我们的心灵得到沐浴、滋润、慰藉……
04 寻访古法榨油作坊:沉香滴醇,岁月榨香
在现代化乡村中,平坦宽阔的柏油路旁,一条杂草小路通向正在“休憩”的木榨坊。原址、原物、原人,在多方保护下,榨油坊维持着它本来的模样。“睡”在草丛中的磨盘、木墙上的白粉记账、榨梁前的红纸烧香、烘干屉下的草木灰,我们在非榨油季前来,见到了常日里的榨坊,在祥和之下聆听故事,想象榨油盛况——焙干、碾粉、蒸馏、榨油,一滴清油诞生。
千年巨木,百年榨梁。陪伴了世世代代的乡亲,榨梁在人们眼中成为地方的守护神,古老的器具上被张贴红纸,百姓烧香寄托美好期望,榨梁守护着传统技术,也守护寻常百姓家的安宁。
一代家族的远见卓识,九曲河道的桐油贸易,整理规划的当代赓续。榨油坊的故事向前追溯,也会向后绵延。传承的力量、政府的重视、百姓的信任,榨油坊在多方期许中生长着。我们看到,榨油坊还在使用,地方规划井井有条,乡村的物件被保护,乡村的记忆在生长,我们能做的,就是继续讲好榨油故事,接力宣传。
“一座榨坊,古老的工序、器械,以及浸满油渍的人,大概都是时间留给湖南最珍贵的乡土记忆吧。”讲好古法榨油故事,将传统生态茶油带向对外的高端销售路线,赋能地区乡村振兴,活化乡土记忆,“他们”与“我们”都在路上。
05 在乡野生活:邂逅星河日月
清晨茶园中,我们调研的脚步轻,
邂逅日出,美丽如画,心情骋怀。
漫步路上,归途与金星相遇,
点亮夜空,星光璀璨,希望永恒。
夜幕降临,露营之夜,星空闪烁,
流星划过,许下心愿,美梦编织。
与好友畅聊,心意交融,笑声飞扬。
与老师沟通,知识涌现,智慧深藏。
与乡民闲谈,温情流淌,情谊相弘。
于小溪戏水,欢快嬉戏,水波荡漾。
于古镇游玩,历史探索,文化绵长。
调研的旅途,美好邂逅串连,
一幕幕记忆,如诗如画,永远珍藏……
Q&A 在调研中,他们有这些思考:
(节选自聊天记录)
Q:走进乡村,面对乡村,我们看到了什么?怎样理解我们所看到的?
吴艺博:其实我昨天就在想乡村振兴问题和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只是瞎想)。乡村振兴还是要解决平衡问题,本质上还是人的问题。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医疗卫生教育条件提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居住环境改善、养老、文化活动……这些人们迫切关注的问题,不同区域也没那么不同叭。那为撒乡村振兴不是用钱就能解决的问题?因为钱不够?资源有限?还是确实因为乡村对人类对历史文化独特的价值不能简单粗暴同质化发展?
作为局外人认为的多样性价值是对真正身处其中的人的价值吗?乡村本身的确蕴含丰富自然、人文、科学价值,但那不能自发转化为人成长的正向力量叭。这也是我们想做的叭——从日常之物唤醒思考之自觉,自发探索自己的生命生活,再到转化成能动的创造性的行动,带来一些改变、人生维度的拓展……
李劲佚:你关注的乡村振兴为什么投钱不能解决?我认为用钱只能激发短暂的繁荣,况且国家也不可能一直砸钱,核心是投入的钱如何盘活乡村的资源,形成产业和资本,激发活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所以更重要的是机制问题。投钱当然可以解决百姓关注的各种民生问题,也能引进医疗、基础设施、文化服务……像摆盘一样都摆好。但是如何激发人的活力,激发各种生产要素(包括人)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通?我想这是乡村振兴要解决的。钱肯定是要投,那钱投多少?钱投在哪?乡村发展的机制是什么?每个村的发展阶段和短板不一样,所谓不平衡,所以不能一刀切。有些乡村把钱用在房屋建筑基础设施,有些乡村把钱用在原产业和现代化产业的共生引导,有些乡村发展休闲旅游……还是所谓因地制宜发展,不管你承不承认它先天禀赋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多样性价值。如果抹杀每个乡村的多样性价值,按照统一模版去改造,这就是将加剧当前已经出现的现代化危机。
当然你所谓局外人认为的价值不一定是局内人认为的价值,一直也是人们反思现代化的议题。就是开发者包括我们,会认为它这样发展才是好的,由此设定各种发展指标,但是局内人就可能觉得刀耕火种所谓落后原始的生活并非不好,我这样生活好好的很幸福,你为什么要改变我们?但我觉得后面这种观念也有可能是我们局外人的想象,就像我们总是觉得乡村生活很浪漫,然而农民都想去城里住房,他们当然也有逃离和选择的权利。所以发展还是要多听听民众的声音,尽量达到局外局内的融合吧,而调查研究就是去听平民和边缘的声音、解构上位者霸权话语和高位凝视的过程吧。用脚做学问,寻求多元理解……
饶昌鹏:看了一下乡村振兴这个点,投钱是必要的,但是如何不一直依赖财政才是首要问题。政府的钱有时候容易拿了就像吸大烟一样,一但撤资,那么乡村就会回到以前,甚至更糟糕的还会养出一些懒人。所以无论是产业还是各种文化资源的挖掘,要考虑可持续发展,即没有了财政倾斜(或者外界帮扶)也能自立自强。
邓尧:我感觉现在的扶贫政策已经趋向于就是一种扶持产业,就是帮扶本地特色的那种。在调研的时候,我也感觉到其实地方政府已经意识到那些,比如说茶油是本土的一个特色,有意识的在帮扶,还比如说那个榨油坊,书记也是在帮助传承人拉政府做一些规划。我觉得其实已经在走向一个正轨的方向了,他们的路已经想好了,现在就是缺钱和资质或者是宣传之类的。就在这个榨油坊调研里面,我感觉到还是一种向上在生长的力量吧。
查舜奡:之前我们的榨油坊调研就是一个比较正向的例子,传承人一家子是很在乎这个东西的,但是他们就是缺少了资金,他们有自己一套比较完整的修复思路,可是苦在没有资金支持,多次求助于政府也是石沉大海,所以振兴这件事真的中间存在的问题很多很多……钱确实很重要,做乡村振兴和扶贫其实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单纯给钱容易滋养闲人,他们拿了钱嚯嚯一阵子就结束了,然后指标拿到了就容易恢复原样了。我们都想授人以渔,但是现实很残酷,发展不起来真的有很多是当事人的原因,也不是他们缺乏资金这些很基本的东西。
余佳琪:所以乡村的人怎么能实现自我的觉醒,在我看来这应该是乡村振兴最最最根本的任务。
王灿:我感觉资金是一方面吧,但是真正要发展起来不单单是努力加金钱就可以做到的,需要把当地的文化特色真的发展壮大,而且要做到独一无二,就比如说旅游业,因为我们当时去调研那个彩云谷,它就是投了钱然后失败了的产物,就我感觉不是任何地方都可以靠旅游发展起来的,也不是只要有资金就能发展旅游,我在旺田村感觉它没能把它的优势真正扩大出来吧,因为其实很多人不了解草龙舞,但是它的草龙舞并没能够推广出去,即使在学校教草龙舞,也没有告诉学生草龙舞的历史文化,没能给学生一种文化自信,而且我也感觉目前草龙舞没形成一套系统的历史文化介绍(这样表达好像有点怪,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因为访谈传承人的时候李老师一直试图问一些历史文化上的东西,但感觉那个爷爷回答的很多不在那个方面,他们传承可能也只是觉得草龙舞有趣,并没有把历史脉络什么的传承下来。
饶昌鹏:当时他们在推广当地的特产的时候我还思考,每个地方好像都有自己的特产,那么大家都搞特产到底“特”在哪里呢?是不是所有人都能走成功呢?而且地域性就很大程度限制了对其他地方的食物需求,所以某些特产的推广面值得商榷。比如茶油,用食用油有很大的地方差异,大家可以结合自己当地的用油习惯,一般都是对某种油(种类或者品牌)形成了习惯。
查舜奡:这些一线的干部其实更想我们去挖掘他们的特色,用我们的视角让他们的东西走出去(虽然我觉得我们的影响力真的有限),而且我们在实际调研中能切身体会然后及时捕捉的东西真的蛮少的,很多东西都是后来的思考得到的,并不能第一时间的感同身受,然后去挖掘。况且我们去一次的时间短暂,工作也挺多的,也不是专程去感悟,去记录,去捕捉,去发现,去再创造。
李劲佚:特产主打的就是与众不同嘛,与众不同的东西也难以成为大众日常,但如果能持续吸引一群消费者那应该也是成功,通过电商、通过旅游。和我们生活越差异,越没见过用过吃过的,我们越想尝试。再加上各方宣传给它打上各种附加值,就我没吃过山茶油,然后他们一说多么多么厉害,我就想买点尝试哈哈。所以宣传对于特产很重要。
余佳琪:我觉得特产也好,品牌也罢,是必然该做的一件事情,但是否是必须呢?这个我也不太清楚。刚才我说到的宣传可能就是打破所谓的地域性。我其实反而感觉现在的市场更追求新异,享受与众不同的感觉。代入自己,其实对于武汉也就是知道一个黄鹤楼,但是就有一种向往的感觉,这是为什么呢,可能就是追求与自己的生活不一样的状态,看不一样的内容。
Q:为期6天的短期调研,到底有什么意义?
余佳琪:我倒是感觉不需要那么“悲观”,我们或许不是所谓经济出身,没有那么专业的能力去帮扶他们,但是好像我们这5天的任务也不是为了这些。我们就像乡村的种子一样,15个人可以传播这些乡村的美好,一传十十传百,说不定身边的同学也就被吸引了。
李劲佚:确实,我们的出发点和乡村的需求也不能百分百匹配。我们做的事情本身就不是大事,能给乡村带来立即可见的改变,但其实我们做的事情也并非那么小。正是因为我们都有理想有情怀有做大事的心,所以面对乡村我们看到了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所以我们会无力、会困惑……调研的意义或许就在于此,更多是让我们产生这些困惑、无力、思考,滋养我们继续前行。就像佳琪说的“觉醒”,我们自己觉醒,带动周围觉醒。所以,慢慢来。
—————————————————————————————————————
在这片土地上,知识的种子,温暖的阳光相伴。
关于教育,关于乡村,我们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