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西南大学作为一所百年老校,有着十分厚重的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历史积淀。西南大学的办学源头是1906年建立的川东师范学堂,几经传承演变,1933年发展为四川乡村建设学院,后又更名为四川省立教育学院。1950年,四川省立教育学院师范、农学相关系科分别与1940年创办的国立女子师范学院、1946年创办的私立相辉文法学院以及梁漱溟先生创办的勉仁文学院、晏阳初先生创办的私立中国乡村建设学院等合并而成西南师范学院、西南农学院。2005年,西南师范大学、西南农业大学合并组建为西南大学。


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建设经历了融合创新的多阶段发展过程。2012年,根据国家战略需要,学校成立了统筹城乡发展研究院和中国乡村建设学院。2013年12月,获科技部、教育部批准,学校成立新农村发展研究院。2017年12月,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学校成立了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并同时设立乡村振兴战略联合智库,是西南大学首批组建的跨文理学科高端智库研究院。2020年,为推进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我校成立成渝乡村振兴学院(重庆),与研究院“二院合一”同步建设。2020年,通过科研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学校对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进行了优化重组,整合校内乡村振兴研究资源组建为乡村振兴新型高端智库。


其中,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接续了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20世纪20-40年代,中国近代史上具有海内外广泛影响的乡村建设代表性人物卢作孚、梁漱溟、晏阳初、陶行知、黄炎培等汇聚重庆北碚,推动了卓有成效以乡村建设为名的改良试验,形成具有深远启发意义的文化遗产与经验资料。同时在北碚及附近创建多家教育科研机构,其中:被毛泽东誉为中国人民不能忘记的四位企业家之一的卢作孚先生创办中国第一家民办科学院——“中国西部科学院”;被誉为“世界平民教育之父”与“现代世界最具革命性贡献十大伟人”之一的晏阳初先生创办“中国乡村建设学院”;被称为“最后的儒家”梁漱溟先生创办“勉仁书院”;“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办“育才学校”等。这些近代教育史著名的遗址资源与文化史料大部分地留存汇聚于重庆北碚之西南大学。


创建于1940年的“中国乡村建设育才院”位于北碚歇马乡大磨滩,1945年扩充为“中国乡村建设学院”,成为当时全国唯一建在农村的、培养乡村建设人才的高等学府。该院在抗战初期人财物十分困难的条件下,邀请张群、蒋梦麟、张治中、陈布雷、甘乃光、蒋廷黻、黄炎培、卢作孚、梁漱溟、梁仲华、陈筑山、张伯苓等各界代表组成董事会,设农学、农田水利学、教育学、社会学四系,学制4年,并在璧山县创立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试验区为该院学生实习基地。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办学11年,在艰苦的战争年代共招新生1180人,毕业生379人,其中专修科毕业134人,本科毕业245人。瞿菊农、梁仲华、孙伏园、白季眉、汪德亮、魏永清、孙渠、张汇兰、叶德光、徐坚、马特、常得仁、崔宗培、胡洁清、王诗农、任宝祥、梁桢、徐国棨、陈定宏等知名教授先后执教于此。该院于1952年并入今天的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