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举办“乡村建设与近代基层治理”主题学术沙龙

发布时间:2023年03月07日 13:21      已阅读:

202337日上午,我院成功举办了新学期第1期学术沙龙。本期沙龙以“乡村建设与近代基层治理”为主题,副院长潘家恩教授主持,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文史哲》编辑察应坤应邀作为引谈人,梁漱溟幼孙梁钦宁先生、重庆市梁漱溟研究会张爱林会长、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邓群刚教授、重庆大学讲师张振与我院老师袁明宝、李军、张艺英受邀担任与谈人,我院相关研究人员也参与了此次沙龙交流。

参与者合影

引谈人察应坤老师首先围绕其对乡村建设与基层治理的研究历程和主要思想发表了主题演讲。察老师介绍道,他从本科时根据鲁西南近代教育的拓荒者和奠基人王鸿一先生的遗记,写作并发表了第一篇学术论文,由此认识到了乡村建设研究的价值并开始全面研究山东的乡村建设,随后逐步将研究视角从山东拓宽到全国范围内。对全国乡村建设研究的关注使他认识到,当今学者对梁漱溟乡村建设研究的传承和弘扬,存在不够体系化、不深入等问题。因此,近年来他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努力:一是梳理当今学界普遍忽略的基层事实与基层思想(如妇女权益、地方风俗等)的变化;二是对不同乡村建设模式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其背后的理论支撑。在研究过程中,他发现民国时期共产党的乡村建设运动对于我国当前面临的基层权力组织再造等问题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因此,在外力介入乡村发展的情况下,驻村第一书记和知识分子等外部力量如何与当地农民相结合,就成为了基层治理面临的重大挑战。

 

察应坤发表主旨演讲

梁漱溟幼孙、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特邀研究员梁钦宁介绍了王鸿一与梁漱溟的交往历程,突出了王鸿一对梁漱溟所提供的各种帮助,包括人际关系、工作条件、经济支持和政治支持等,这些帮助对梁漱溟乡村建设的思想和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

 

梁钦宁介绍王鸿一与梁漱溟经历 

重庆市梁漱溟研究会会长、西南大学佛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张爱林介绍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从梁漱溟的佛教信仰谈起,指出了信仰对于凝聚民众共识的重要作用,建议在乡村建设中可以开发宗祠的功能,提升民众的凝聚力;二是重庆市梁漱溟研究会正在突破传统方式,尝试将教育和产业发展等融合起来,做升级版的乡村建设工作。

张爱林介绍工作进展

邓群刚教授指出,乡建研究普遍基于国家视角和农民视角两个视角,而他正着手中层视角的研究工作,通过搜集乡村干部日记,解读基层声音。在此过程中他有两点重要发现:一是带头人在乡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对村庄能人、返乡精英等不同群体的作用进行比较研究;二是共产党的试点工作机制可能与民国的乡村建设有关系,未来可以深入研究民国乡村建设对我国工作机制的其他影响,并分析不同模式的区别与联系。 

邓群刚教授介绍研究发现

其他参与者对前述讨论做出回应,表示此次沙龙中关于史料收集、思想史、组织和基层干部等视角的介绍带来很多启发,有助于对相关研究问题形成更深的理论思考。

其他与谈人发言

主持人潘家恩教授最后总结道,需要在整体性视野下开展多学科多视角的研究。其中,整体性视野包括民间力量、共产党、国民党等多元主体互动的视野、地方和全国相结合的视野、乡村内部和外部力量相整合的视野。他指出,乡村振兴中的许多问题是当年提出来但直到今天仍然没有解决的问题,我们需要通过乡建理论化和经验化两条腿走路,以此回应时代问题,并推动乡建学术化、学术乡建化。

潘家恩总结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