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参与乡村·共生——中国的乡村转型与影像艺术实践”学术主题论坛

发布时间:2023年10月30日 22:22      已阅读:

-转自北京国际摄影周


近日,由北京国际摄影周2023组委会、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中国艺术研究院摄影与数字艺术研究所、北京国际艺苑摄影基金会主办,北京歌华文化中心有限公司承办的“影像:乡村·共生——中国的乡村转型与影像艺术实践”学术主题论坛在中华世纪坛圆满落下帷幕。


本次论坛围绕学术主题“影像:乡村·共生”,特邀北京国际摄影周学术总监、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主席李树峰,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焦兴涛,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副院长、教授潘家恩,中国艺术摄影学会常务理事刘智宁,著名摄影家李伟,中国摄影家协会摄影教育委员会秘书长、北京摄影函授学院院长张希红六位嘉宾,分别围绕转型中的乡村,羊磴抖音合作社,转型时代乡村的价值与可能,摄影推动艺术乡建的浙江实践及其思考,内蒙古草原影像看游牧文化变迁,大众摄影聚焦新农村六个议题展开深度阐述。

影视作品《去有风的地方》和《向往的生活》引发人们对“净土生活”的热议,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潘家恩教授通过讲述这两部作品,讲述了重新审视乡村的价值和意义。


 从“净是土”到“是净土”

转型时代乡村的价值与可能


潘家恩在讲述期间提到了两部很火的影视作品:《去有风的地方》和《向往的生活》。


以这两部作品为代表的“净土生活”成为了无数城市人所向往的一种生活方式。与此同时,他也提出了一个耐人深思的问题。


“在曾经,我们所看到的大家现在最向往的日出云海等等,难道就没有吗?”


有的,只是我们从未关注过。


在潘家恩和村民们交谈的过程中,一位村民的言语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你们今天用照片用各种方法把它弄的很美,人们说它是净土,在我看来净是土!”


从“净是土”到“是净土”,乡村的地位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净土承载了城市人对于田园生活的期盼,更推动着乡村的发展。


乡村风景+城市人文,也未尝不是一种变革方式,村中出现了书吧、咖啡馆、博物馆、公益艺术教育中心等场所。



“引来高人、引进新人、引回亲人”成为了福建屏南乡村建设的新目标。在乡村美景向外传播的过程中,影像吸引着无数城市人来到乡村,观察它、打造它。净土的建立,也将新农村的理念转化为实践,也正是在多方努力下,中国乡村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此次论坛以影像为媒介,记录了乡村的变迁和文化变迁,引导人们关注未曾关注的地方,并保留了乡村的珍贵记忆。这些影像激发了我们对乡村价值和意义的重新审视,促使我们积极推动乡村的发展,让更多人能够享受乡村生活的美好。同时,我们也应该尊重和保护乡村的传统文化和历史记忆,以保持其独特性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