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自重庆日报
10月17日晚,电影《七声》放映交流会在西南大学举行。围绕影片主题,该片导演韩君倩与我院及教育学部、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卢作孚研究中心、农耕文化教育创新社等200余名师生共同探讨新时代下中国青年的使命担当。本次活动由我院与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务处共同主办。
今年9月13日,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华瑞影业 (天津)有限公司、北京百年好合国际影视文化有限公司三方联合摄制出品的电影《七声》在全国公映。该片改编自鲁迅文学奖入围小说《阿霞》,讲述了大学生毛果在父亲好友经营的苏州小饭馆中进行暑期社会实践,邂逅了许多身份各异、境遇不同的外来打工者,并且与患有躁狂抑郁症的服务员阿霞结下了深厚友谊。当毛果时隔一年再次回归到苏州小饭馆时,原本的朋友却纷纷离散、各自选择了不同的生存路径。
▲韩君倩导演分享创作历程。记者 李志峰 通讯员 赵漫 摄
“《七声》的片名是在全片剪辑完成后才确定的,人间万象,世间七声,七个音符便能组成乐章。”韩君倩介绍,片中饭店的务工者就是大家身边的普通人,是时代的浓缩,他们构成了时代的和音。
“我们每个人身边都有一位‘阿霞’和类似‘阿霞’身边的那些工友,她们的故事,值得我们用心记录与感知,因为那里蕴藏着时代的底色,也闪耀着人性的光辉。”韩君倩透露,片中的一些演员本身就是北漂、沪漂或横漂,对漂泊与乡愁的体味深刻,以接地气、有呼吸感和“存在感”的表演形式诠释和丰富了剧中人物形象。
▲参会嘉宾交流分享观影心得。记者 李志峰 通讯员 赵漫 摄
影片中,作为“阿霞”口中骄傲的“状元郎”,读大学的弟弟鄙视着姐姐的工作,埋怨着家人不能为自己提供关系人脉。对此,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潘家恩教授联系起自己大学时期的一句流行语“一年土,二年洋,三年忘了爹和娘”,并就此叩问现场师生:“我们都笑‘弟弟’,我们会不会成为‘弟弟’?”在他看来,“弟弟”这一人物形象,像现在许多处于悬在半空中无根状态的农村青年的写照。他呼吁,要重视大学实践课堂,脚踏实地做好学问,做一个踏实的人。
▲参会嘉宾观看电影《七声》。记者 李志峰 通讯员 赵漫 摄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王正青也有同样的观感。他说,在社会变革的进程中,青年学生要有社会责任感,要鼓励大学生走入田野,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西南大学卢作孚研究中心周鸣鸣研究员也表示,乡村天地青年人才大有可为。
主编:匡丽娜 编辑:贺子恒
校对:罗建军 审核:马京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