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日,我国近代重要乡村建设先贤梁仲华先生长孙梁耀先生(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系教授)、长孙女李玲到访我院,其他同行人员还有重庆市经济信息委电子处副处长左翊君、四川省晏阳初研究会副秘书长严树文、四川省巴中市晏阳初博物馆馆长马紫婷、重庆市璧山区档案馆副馆长罗杨等。
梁仲华教授(1898-1968),20世纪中国著名的乡村建设思想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民国乡村建设研究和社会实践的开拓者和领军人物之一,私立中国乡村建设学院代理院长,与梁漱溟先生一同被誉为乡村建设运动中的“二梁”。
上午九点,我院副院长潘家恩教授陪同梁耀先生一行参观了位于北碚的中国西部科学院旧址陈列馆,并向到访者介绍了我国爱国实业家卢作孚建国前在北碚所开展的乡村建设、科学研究、实业经营等工作。尤其是抗战时期,中国西部科学院为众多科研机构提供庇护之所,以保证近代中国科学事业在抗战时期得到有序发展,并为抗战胜利与新中国建设做出巨大贡献。
梁耀先生现场拍摄乡建历史图片
随后,潘院长又陪同梁耀先生一行参观了位于惠宇楼二楼的“乡村振兴的历史先声——中国乡村建设百年探索展”,为其介绍了百年来我国乡村建设的厚重历史。
潘家恩副院长陪同梁耀先生等一行参观中国乡村建设百年展
梁耀先生一行于梁仲华先生图片前合影
参观结束后,我院在吴宓旧居二楼举办以“梁仲华与中国近代乡村建设”为主题的学术沙龙。沙龙由潘家恩教授主持,梁耀先生为引谈人,严树文副秘书长、马紫婷馆长、罗杨副馆长、左翊君副处长、重庆大学高研院教师张振及我院教师张艺英担任与谈人,梁仲华先生外孙女李玲、重庆市经济信息委电子处赵国栋、四川省巴中市晏阳初博物馆王岑、我院教师王彩虹、科研助理黄达令也参与了本次沙龙活动。
潘家恩教授为梁耀先生赠送《中国乡村建设百年图录》
首先,梁耀先生根据其搜集的有关资料和历史记忆,向与会者介绍了其祖父梁仲华教授的个人生平、参与乡村建设的历史过程以及形成的思想内涵。梁耀先生认为,作为民国乡村建设研究和社会实践的开拓者和领军人物,梁仲华教授对乡村建设有独到的见解,在多年从事乡村建设工作的过程中展现了卓越的领导、组织和执行力,他躬耕乡村注重对乡村调查研究和社会实践,全心全意做实事。然而,梁仲华虽然致力于近代乡建工作的开创、组织、领导和实践,并且是将“村治”改为“乡村建设”这一名词的第一人,但是梁仲华因为人低调,且文章很少,导致今人在谈到民国乡村建设时,对其祖父所知甚少。
梁耀教授分享梁仲华先生生平事迹
座谈会交流现场
事实上,梁仲华1929年就与中山大学法学院院长王怡柯(字炳程)和彭锡田(字禹廷)两位好友一起,建言冯玉祥,筹建河南村治学院(为第一所培养乡村建设人材的学院),后因时局动荡,河南村治学院约一年后被关闭;随后,梁仲华前往山东济南面见山东省主席韩复榘,提议先改办一个乡村建设的研究机构,做试点累积经验和成效后再行推广,韩复榘遂邀请其与彭禹廷在山东筹办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梁仲华担任研究院首任院长,梁漱溟担任研究部主任。梁仲华先生领导研究院的两年半中,与全体同仁奋发努力,开拓创新,其被后人称赞“两位梁先生分工合作,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梁漱溟先生亦评价道:“梁仲华从河南村治学院而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与我共事者约近十年,其人才华甚茂,亦是有肝胆的朋友”。1933年因病辞职后梁漱溟接替其继续担任院长,梁仲华身体恢复后又继续山东济宁的乡村建设以及战后大后方的乡村建设工作。
河南村治学院旅行纪念章,左边题名“梁耀祖”即为梁仲华
梁仲华为《乡村建设》题词
1933年7月,第一次“全国乡村工作讨论会”在山东邹平召开,与会60余人。图为该会发起者和组织者,前排自右至左为梁漱溟、章元善、魏朗斋、严敬斋、陈筑山、高践四、晏阳初、于树德,后排自右至左为许仕廉、杨开道、梁仲华、李景汉、孙廉泉、瞿菊农、张鸿钧
梁耀先生分享结束后,与谈人纷纷发表了自己对于梁仲华教授以及百年乡村建设史研究的看法。严树文副秘书长表示,梁耀先生的分享让我们重温了那段历史,乡建前辈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接着他向大家分享了自己长期致力于研究和弘扬民国乡建大家晏阳初的过程和成效;马紫婷馆长认为,今天的学习交流是一场探索乡建前辈们思想的“火种”的历程,她向大家介绍了巴中市晏阳初博物馆的发展历程和开展的主要工作,表示未来希望与我院展开更为紧密的合作;罗杨副馆长表示十分钦佩梁仲华教授开展的乡村建设工作,尤其是梁教授提出中国的问题要从构建农民合作体系入手,这对今天的乡村振兴工作也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应该努力挖掘和学习先贤的经验;张艺英博士表示听后很受启发,她认为今天的学界主要着重于几个乡建大家的研究,对其他领导人物和参与者缺乏研究,这当然有史料缺乏的缘故,但更是史观的问题,因此我们需要更为深入的挖掘史料,开展口述历史工作,以勾勒出更为完成的近代乡村建设图景;张振博士认为今天的分享开拓了新视野,有关乡村建设的学术研究不应该局限在领导人物的研究,而应该多层次、多主体的展开研究,才能认清历史的客观真相;左翊君副处长认为当代乡村复兴中,应该结合历史,挖掘先贤精神文化,以史为鉴,在更大格局上推动乡村文化复兴。
沙龙结束后合影
潘家恩教授最后总结道,今天的沙龙非常有意义和有启发,乡建人之间的互相欣赏和尊重链接了百年乡建的过去与未来,艰苦年代的砥砺奋斗激励着我们继续前行,学院作为一个科研平台,实际上也是在做一个百年乡村建设图景的拼图工作,只有各方力量通力合作,才能事半功倍。同时,他提出乡村建设史的研究应该从“三新”出发:一是新史观,乡村建设应当从多样的群体角度出发;二是新史料,研究乡村建设的各家单位都拥有十分珍贵的史料,未来可考虑共享共研;三是新问题,学者应该拥有大意识观和紧迫感,从而提出一些新问题,并不断研究。最后大家纷纷表达共同推进百年乡村建设史研究这一意愿。
潘家恩教授陪同梁耀先生在西南大学中心图书馆查阅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