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军
,南开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研究兴趣为区域社会史、近代乡村史。
蔡忠明
,原福建省邵武市政协主席、党组书记,致力于地方历史与民俗文化资源的发掘与整理,组织编撰各类书刊400多万字。
傅再纯
,福建省邵武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二级主任科员。福建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南平市作家协会会员、南平市武夷文化研究院研究员,2021年入选“邵武市民俗文化人才”。
碑铭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介,其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是独特的历史文化载体。古代学者历来十分重视鼎铭、碑刻的收集著录,形成了悠久的金石学传统,涌现出一大批碑铭整理名家和名著。例如宋代欧阳修编《集古录》、赵明诚编《金石录》,清人孙星衍与邢澍撰《寰宇访碑录》、王昶编《金石萃编》等,皆为典范。长期以来,史家主要看重金石碑铭对历史史料的补充功能,主张以碑铭补经史之不足,与纸本文献相互印证。
碑铭研究的深化得益于社会史的兴起。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傅衣凌、梁方仲等学者在开创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时,便已积极从事社会调查。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区域社会史、历史人类学研究的发展,碑铭的收集与研究有了两大突破:一是不再只关注名家名碑,大量散见于乡野之间,反映民间生活的普通碑刻也获得重视。二是碑铭不再只是证经补史的资料,而成为区域史的重要史料之一,更受重视。受此影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地方碑刻得到搜集、整理和出版。郑振满师、丁荷生教授主编《福建宗教碑铭汇编》(已出版兴化府、泉州府、漳州府分册,1995-2018),即是这方面的代表。
邵武自古便是福建西北门户、军事重镇,历史悠久,古迹众多,《邵武历代碑铭集录》(以下简称《集录》)的出版可为讲好邵武故事,打造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文化强市提供重要的史料支撑。在我看来,该书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价值。
其一,呈现了邵武历史碑铭的总体面貌。《集录》对邵武碑铭进行系统收集和整理,收录碑铭356通,并配以187张图片,展现了邵武历史碑铭刻成年代、类型形制、存录情况、史料价值。在年代方面,《集录》覆盖了主要历史时期。在类型方面,《集录》覆盖了碑、墓志、钟鼎、摩崖石刻等主要类型。同时,《集录》以“简跋”形式,简要说明碑铭的制作时间、刊立地点、流传情况、形制书体等,对碑铭的题署者(包括撰文、书丹、刻立人)和墓主及重大史实等进行考释。就此而言,该书也是一部研究闽西北历史文化的基础性工具书。
其二,为研究区域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史料支撑。《集录》内容丰富、类型多样、时空序列明晰,对于研究历史时期邵武乃至闽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科举文化、理学文化、姓氏文化、名人文化、信仰风俗等主题,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证据和史料支撑。
其三,有助于推动历史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历史碑铭大多散布乡野祠庙、田间地头,由于风蚀水浸,以及一些人为的因素,不断遭到损毁,有的甚至进入文物市场流散外地。《集录》编撰团队系统地收集、整理邵武历史碑铭,不仅可以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提供宝贵的资料,还可以推动当地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
我与李军博士相识近十年,知道他长期致力于闽西北民间文献的收集和区域社会史研究,孜孜不倦。近年来我一直从事明清巴蜀移民墓葬碑刻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工作,陆续走访了上百个川渝市县,深知碑刻整理意义重大,也明了其中的艰辛和不易。如今李军与邵武市政协蔡忠明主席、傅再纯同志合作编著的《邵武历代碑铭集录》即将出版,我感到十分高兴。这本书不仅是编著者的研究成果,也是他们向学术界和社会公众提供的一份珍贵史料集。我期待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能更加重视对地方碑刻的保护、著录和研究,期待更多的地方碑刻集得到出版。
(作者系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清邵武县正堂断金坑高氏与黄氏坟山纠纷告示碑(嘉庆二年)
清邵武县正堂断何氏与邹氏宝林寺坟山纠纷告示碑(光绪四年)
《邵武历代碑铭集录》是一部旨在系统地收集整理与邵武相关的历代碑刻铭文的历史资料集,是一部研究闽西北历史文化的工具书。本书编撰过程中,我们秉持专业、严谨,兼顾便利阅读的编撰原则。
《邵武历代碑铭集录》编撰团队由西南大学相关师生与邵武市部分文史学者共同组成,由西南大学李军博士与邵武市政协蔡忠明主席、文史委傅再纯先生主编。2012年8月以来,李军博士将闽西北区域社会史作为研究主题,多次回到家乡邵武开展田野考察,收集到了包括碑铭、族谱在内的大量民间文献。2022年2月初,鉴于碑铭资料对于区域历史研究、文化传承和乡村振兴具有独特而珍贵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同时,因有感于在城市化急速推进过程中,乡村日益空虚,急需对历史碑铭开展抢救性保护和著录,李博士特向政协邵武市委员会提交了《关于编撰<邵武历代碑铭集录>的建议》,获得了蔡忠明主席的高度认可。在邵武市政协的鼎力支持下,建议的实施方案很快得到落实,一个高效协作的编撰团队随即诞生。
编撰团队在现有条件下,尽最大努力,对邵武历史碑铭资料进行了全面的调查、搜集与整理。一方面广泛征集线索,前往邵武各乡镇和古玩商店调研考察,通过实地访碑、拍照、测量、录文,力求最大限度地留存邵武碑铭实物的历史信息;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各大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与古籍文献平台,系统地爬梳文献,从文集、方志、族谱、金石志、今人论著等文献中辑录邵武历史碑铭。在此基础上,编撰团队对所获碑铭进行反复比对、逐一考辨、标点校注,并以“简跋”形式,简要说明碑铭的制作时间、刊立地点、流传情况、形制书体等,重点对碑铭的题署者(包括撰文、书丹、刻立人)和墓主等进行梳理,对碑铭所涉人物关系、重大史实等进行考释,以揭示该碑铭的史料价值,突出其对于区域社会产生的历史文化作用。
《邵武历代碑铭集录》得以顺利出版离不开编撰团队的精诚协作和辛勤付出。政协邵武市委员会积极筹集资金、协调人员、协助考察等,为本书编撰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坚实的保障条件。蔡忠明主席对全书的框架结构、编排体例提出许多建设性意见,并参与一些碑文的释读。李军博士前期积累的180多通碑铭和各版邵武方志、上百部族谱为编撰本书打下了扎实的史料基础,编撰任务启动后,更是孜孜不倦,时常工作至深夜。傅再纯和杨家茂先生不辞辛劳,利用休息时间,走乡串户,访碑拍照,对碑铭的搜集、录文、整理和解读,提出许多严谨中肯的意见。邵武民俗专家傅唤民先生、邵武市博物馆高绍萍副馆长、邵武市政协文史委原主任刘小明先生等无偿贡献出近100块墓志照片及录文,并对书稿提出宝贵的修改建议。此外,黄承坤、赵国进、李标国、廖孝德、李震焘、陈青燕、林辉、张金土等同志积极提供线索,热情协助。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我们得到了相关专家学者、热心人士的指导和帮助。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任常建华教授的鼓励和肯定,让我们信心倍增。厦门大学梁勇教授拨冗作序,为本书增色不少。复旦大学巫能昌副教授、厦门大学郑莉副教授、闽江学院徐文彬副教授热情支持。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赵云霞女士、西南大学硕士生周远航同学,全程参与碑铭录文及句读工作。西南大学博士生于洪苑,硕士生夏恩、郝晓凯、徐擎硕、陈泳霖等同学参与本书的录文及校对。西南大学出版社人文社科分社段小佳副社长亲自担任本书责任编辑,他以严谨的专业素养,对我们修改完善书稿提供很大帮助。正是因为大家的默契合作、积极支持,这部近60万字的作品才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出版面世,在此一并致以诚挚地谢意!
由于我们的学识有限,《邵武历代碑铭集录》难免会有一些错漏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