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重庆广电第1眼
在拥有五千年农耕史的中国,乡村,是永远牵动乡愁的所在。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为一体,城乡融合发展,是一道高分值的必答题。市委六届五次全会,为新重庆勾画出重点打造的“六个区”,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也占其一。
根据新的蓝图,主城都市区将作为“龙头”,以区县城和中心镇为重要载体,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构建产业升级、人口集聚、城镇发展、乡村振兴的制度机制和政策体系。扩大就业、促进增收、增进民生福祉。融合互促、共同繁荣,“新型城乡关系”协同发力,才能铺展出未来图卷。在这条“融合之路”上,城与乡,如何“双向奔赴”?
初夏时节,巴渝田野农事正忙。农机手们熟练地驾驶插秧机,来回穿梭,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为提升农机手水平,重庆专门举行了技能比武,以赛促训,培养人才。
在云阳县,果农们被培养成了线上主播,种果树的一把好手,带起货来,也得心应手。云阳的八千多家企业,集结、联动,为接近18万户农户,打通了农产品销售渠道。
乡村发展,关键在人。当乡村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当乡村人的技能越来越多,意味着人员、资金、技术等各类要素,正逐步下沉。乡村正通过农业,迎来繁荣。重庆打造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将进一步打通要素流动的关键环节,城乡互促、工农联动、人才下乡,依山就势,寻求发展。
黔江区在喀斯特地貌之上,大力种植桑树,石漠化的土地“长”出了重庆最大的桑蚕种植基地,桑蚕产业已构建起全产业链,产品远销海外。
作为全国柑橘主产区的忠县,借道西部陆海新通道,拓展土特产出海的路径。地处大巴山腹地的城口县,培植“大巴山药谷”,带动45%以上的农户增收。
主城都市区的渝中与渝东南的武隆,共建起了“协同发展产业园”,一个主攻现代服务业,一个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强强联合。
乡村的特色资源“上行”,城市的发展要素下沉,乡村,成就城市的“诗和远方”。城市,让乡村生机盎然。
眼下的区域经济竞争,实质上是人口的动态竞争。从重庆统计局过去两年披露的数据中看到:2022年末,重庆的常住人口超过3200万人,其中城镇有2280.32万人,乡村有933.02万人。城镇化率70.96%。2023年末,重庆的常住人口,比上年减少了21万多人,但同时,城镇在“加人”,常住人口多了7.13万人,而乡村在“减人”,常住人口少了29.04万人。城镇化率,比前一年提高了0.71个百分点。
很显然,城市的“虹吸效应”进一步突显,这一“虹吸效应”还将继续增强。按照《重庆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到2035年,全市的常住人口将达到3500万人,城镇化率将达到80%左右。新型城镇化,基本实现。
在忠县长江段,有一艘往返于忠县县城和洋渡镇的客渡船——渝忠客2180。穿行江上,它速度不算快,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渝忠客2180,忠县长江段最后的水上公交。从起点洋渡镇到终点县城西山渡口,开车50分钟,坐船却要两个小时。看似没有效率上的优势,但对沿江而居的菜农们来说,坐船更方便,也更划算。
不仅如此,船长、船员们有空,还会帮忙采摘、收购滞销农产品。一张船票,最贵12元,已多年没有涨过价。这样一趟“慢轮渡”,虽然不能满足我们对速度的追求,却把乡村的触角延伸到城市,慢悠悠、却不停步,驶向彼岸。
城市之大,有容乃大。城乡融合,才是完整的烟火生活。改善交通设施、修复生态、提升人居环境、完善公共服务······等等努力,都将让城乡之间的距离,继续缩短。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值得人们留下。留在乡村,变成乡村的“留量”,也是未来,新型城镇化之后,城市的增量。
城市,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而衡量生活美好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看兜里能花的钱有多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能直观反映生活水平与民生福祉。
今年一季度,重庆的人均可支配收入11251元,在公布数据的31个省份和直辖市中,排名第9。对比2023年,增速5.7%。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高增长,得益于大比重的城镇化率。截止到2023年底,中国城镇化率是66.2%,重庆的城镇化率,超过全国水平5.47个百分点,在中西部地区领跑。
石柱县的瓦屋小镇,是新晋的“网红”打卡地。民宿、美食、露营、文创,时下流行的文旅元素,散落在乡野田间。而把时间拨回到一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废弃村落。龙头企业进驻,餐饮商会入村,一个城乡融合、村企共建的新模式落地。
引入社会资本,唤醒沉睡的资源,土地资源仍留在农村,就业岗位和大部分收益,也留在农村。同时,实现多方共赢。在铜梁区土桥镇,莲藕串联起种植、加工、荷文化旅游,延伸出产业链条,有效带来增收。
截至2023年底,重庆已实施企业入村的“兴村项目”上万个,投入资金接近600亿元。以主城都市区为龙头,产业引领、科技创新等功能,发挥到淋漓尽致。信息化、智慧化的手段,赋能资源要素,精准配置到乡村。摸清农民想什么、农村缺什么,从根子上解决问题,破解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为城乡融合打开广阔天地,“融”出更好风景。
城市吸纳人,乡村吸引人。城乡互促,把乡村振兴的成果“变现”,实现共同繁荣。在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肖亚成教授看来,城乡融合是多层面的、全方位的融合。重庆打造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也要细分步骤,层层推进。
首先,要进一步加大以城带乡力度,积极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延伸。其次,要提升农民职业技能,采取补链、延链、强链,创新线上线下经营业态等措施,不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做大做强做优特色产业,提高农民收入。第三,要补齐城乡要素流动的短板,一方面城镇要为农民进城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和安家落户的便利条件;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引导城镇人员、资本、资源等各种要素到乡村,让农村成为创新创业广阔天地。从可以展望的前景来看,未来城乡关系应该是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
都说,读懂了乡村,就读懂了中国。拥有大农村的重庆,是“农耕大国”的一个缩影。重庆打造“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也是在探索和找寻:创造城乡高品质生活的“最优解”,在城乡互促、共同繁荣上,实现新突破。为西部乃至全国,破题示范。而在前行的路上,“看得见的美好”正在发生:看城市,前景可期;看乡村,乡愁可寄。
(第1眼-重庆广电 吴霜 吴静 张月藐 李波 尹力 丁琳 李嘉博 综合报道)
视觉设计:刘懋兴
责任编辑:刘蕾
审核:潘家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