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
2024年5月24日,全国首个大食物馆正式对外开放。由福建省乡村振兴研究会、福建省农业农村厅、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指导,中共宁德市委、宁德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共屏南县委、屏南县人民政府、宁德市农业农村局和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承办的“践行大食物观:闽东特色粮食安全探索的经验启示”座谈会,在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熙岭乡四坪村举行。此次座谈会是“下党回信”五周年系列活动之一。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省乡村振兴研究会会长潘征,宁德市政府副市长郑忠辉,屏南县委书记周春海等省市县领导,著名“三农”专家、我院首席专家温铁军教授,我院副院长潘家恩教授,我院乡村访问学者、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周立教授等专家学者,以及相关新农人和在地乡村振兴实践者等,共同探讨了福建闽东在践行大食物观、保障食物安全所做的创新探索与经验启示,总结践行大食物观的闽东特色乡村振兴之路。
大食物馆参观现场
“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福安乡村振兴研究院”山海协作联合共建单位揭牌仪式上,我院首席专家温铁军教授、福安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王胜熙,共同为山海协作联合共建单位揭牌。
揭牌仪式现场
2024屏南大食物·春耕季启动仪式在屏南县四坪村·食光梯田举行,屏南县委副书记蔡晶晶主持仪式,屏南县人民政府县长柳岳致欢迎辞。
大食物·春耕季活动现场
“践行大食物观:闽东特色粮食安全探索的经验启示”座谈会,在屏南县四坪村人才驿站进行。
会议由宁德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康建坂主持,屏南县委书记周春海发表致辞,宁德市政府副市长郑忠辉,福建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杨斌,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省乡村振兴研究会会长潘征,以及福建省乡村振兴研究会专家、原福建省国土资源厅党组书记林依标等领导相继发表讲话,分别就大食物观横向补偿机制的基层问题,大食物观的生产关系,粮食安全的政治问题,福建粮食安全落实,以及大食物观理念及相关政策制定的基础等方面进行了经验分享与方向探讨。
座谈会现场
座谈会上,我院首席专家温铁军教授,农业农村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员曹幸穗,国际有机农业亚洲联盟顾问委员会主席周泽江,我院乡村访问学者、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周立教授,福建农林大学农学院教授、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生态农业与生态文明转型研究中心主任王松良,我院副院长潘家恩教授等专家学者,也针对大食物观也进行了相关发言。
屏南县委书记周春海在致辞中表示,屏南县一直深入践行大食物观,未来也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继续探索以“社会化+生态化+数字化”为重点的“粮食安全屏南行动”3.0版,并以“共创”方式发动艺术家、新老村民、专家学者等多元力量广泛参与,努力构建特色鲜明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宁德市政府副市长郑忠辉在讲话中提出,“大农业”与“大食物观”非常契合“山海宁德”的实际。长期以来,宁德始终践行“大农业观”和“”大食物观“,大力发展“8+1”特色农业。
福建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杨斌认为,从国际局势上看,古今中外粮食从来都是战略问题,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是应对国际风险问题的压舱石。福建省历来高度重视粮食生产,不仅在屏南经验上发展出保耕护粮的特色平台,未来也将宜粮则粮、宜果则果,在保障粮食安全情况下,实事求是发展出一条大农业之路。
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省乡村振兴研究会会长潘征表示,总结闽东特色粮食安全探索的经验启示,探讨如何践行大食物观,对更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屏南一糯千金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创办人、全国巾帼建功标兵邱桂敏分享了“我在屏南有亩田”项目的五年创新探索经验,她表示,大食物观的未来实践需要往食物多样性、智慧农业以及三产融合方向发展,新农人也需要从数字技术与思想观念上进行提升。
针对福建如何持续践行大食物观,专家学者们提出了相关建议。农业农村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员曹幸穗提出三个建议:一是借用“谷物当量”的计算理念,对于大食物当量进行折算后的谷物统计,建立大食物观的基础量级;二是贯通大食物观的生产方式屏障,充分利用山、水和海洋因素,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三是参照大食物馆的方式,以有趣的方式提供食物的历史与种属关系,吸引消费者对于农业文化的了解。
福建省乡村振兴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王胜熙认为,屏南走出了一条文创助推乡村振兴的闽东之路,包括处于全国前列的屏南古村落保护与活化利用经验、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的人才引进路径;同时也走出了一条以领导班子、公职服务团和本地村民为主要力量的乡村振兴服务模式。在此基础上,屏南这几年在树立大食物观方面的行动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共鸣,这些好的做法与经验都值得学习。
国际有机农业亚洲联盟顾问委员会主席周泽江从两方面重点强调了大食物观的宣传与实践。一方面,大食物观的建设需要从量与质两方面同时推进,还要成为典型;另一方面,周主席认为大食物观的英文“food safety”(粮食安全)的翻译需要准确,这不仅是以后进行全球传播的国际标签,更是对于屏南特色的有机农业和社区互助农业经验进行推介的基础。
我院乡村访问学者、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周立教授认为,福建省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特征决定了其必须走大食物观的发展途径,立足于本地丰富的食物资源,发展海上粮仓、森林粮仓,特别是海产、茶叶与菌菇等极具福建特色的食物种类。同时,践行大食物观还要跳出观念本身去看食物,从“食物—食者—食序”的整全体系去分析。他表示:未来中国人民大学食学研究中心和农业农村发展学院也将长期关注支持屏南大食物的探索实践。
福建农林大学农学院教授、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生态农业与生态文明转型研究中心主任王松良指出,屏南可以更坚定地探索大食物观、创建大食物馆、走生态农业的道路、走有机农业的道路,树立我们的信心和未来。
我院副院长潘家恩教授认为屏南立足大食物观的粮食安全探索具有引领性和创新性,指出应在在两方面进一步推进:一方面以大生态、大参与、大市场等整全观念推动“大食物观”的落地践行,不仅食材来源要多样化,还需要食物业态多样化和参与主体多元化;另一方面是通过“文创+农创”,与已有较好基础的屏南文创、城乡融合、生态转型等探索紧密结合,形成叠加态的大协同。
座谈会现场发布了《寻找大食物共创者》纪录片,北京电影学院青年导演韦永斌和陕西师范大学博士李泾荷为主创作,用半年时间驻扎屏南县四坪村,纪录了政府干部、专家学者、新老村民等共创全国首个大食物馆的过程,以及“大食物观”在屏南大地的有趣呈现。
座谈会合影
视觉设计:刘懋兴
责任编辑:刘蕾
审核:潘家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