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新重庆
7月14日下午,在南岸区南山街道大坪村南山艺术家社区,由南岸区农业农村委员会与重庆日报联合主办,新重庆客户端、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南岸区温铁军工作室及重报智库共同承办的乡村振兴大讲堂第三讲暨南岸城乡融合沙龙(四)成功举办,一场关于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的思想盛宴热烈展开。本次活动以“斜杠”村民与未来乡村为主题,邀请了村企联合体“丑美阿柑”公司的领航人——郑松梅女士及其女儿吕小萌,共同分享了她们在成都蒲江铁牛村的创新实践与未来展望,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灵感。
故事:她转换人生赛道,“做透一颗柑橘”
随着郑松梅的登台,一段关于“斜杠”村民的传奇故事缓缓铺陈开来。本来打算退休再来铁牛村和朋友养老的她,在考察过铁牛村后,决定转换人生赛道,在乡村扎根,成为一名新村民。郑松梅和她的团队在铁牛村围绕蒲江县最主要的经济作物柑橘,做出了“做透一颗柑橘”的决定。“光有‘一产’没有‘二产’‘三产’,不具有可持续性。”于是,她和团队以生态种植为基础发展“一产”,通过创意延长农产品产业链,发展乡村文旅、探索农业的生态化、生态的产业化,创立了“丑美阿柑”全产业链生态品牌,打造了生态饮食、生态教育基地、沉浸乡村体验、果园婚礼等多元绿色消费新场景。
“斜杠”村民,指的是那些拥有多重身份与技能,能够灵活跨界,为乡村发展贡献多元价值的村民。在铁牛村,这样的在地“斜杠”青年有近90人,其中80%还是80后、90后。“铁牛村有12个村民小组,我们新村民就是第13组。”郑松梅介绍。第13组村民小组成员来自各行各业、各有所长,从城市到铁牛村,他们积极投身于乡村旅游、文化创意、生态农业等多个领域工作,积极探索建立与创建一个“生态、生产、生活、生命”四位一体的未来生态乡村与生态社区。
郑松梅介绍,铁牛村的蜕变始于对乡村资源的深度挖掘与创新利用。通过引入外部资本与先进理念,铁牛村不仅保留了原有的田园风光与乡土文化,还成功打造了一系列具有鲜明特色的旅游项目和文化体验活动,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城市游客与创业者前来探访、投资。
郑松梅的女儿吕小萌,也是铁牛村年轻一代“斜杠村民”的代表。她讲述了自己最终选择到铁牛村参与乡村建设的经历。“在铁牛村我能感觉自己一直在成长,在不同的岗位,我得以不同的视角来观察中国乡村。”吕小萌表示。她参与设计了多个乡村旅游项目,利用互联网平台推广铁牛村的特色产品,还积极组织文化交流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
启迪:“乡村建设需要想象力、行动力和协作力”
铁牛村的乡村建设实践给来到现场的嘉宾和观众带来很多启发。活动主持人、西南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副院长潘家恩表示,乡村建设需要想象力、行动力和协作力。铁牛村阿柑生态社区的打造,给西部地区乡村振兴提供了思路。
在现场的嘉宾也围绕活动主题并结合自己的乡村建设实践经验,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正在北碚缙云山实施乡村民宿改造的北京安哲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人王求安也分享了自己主导的多个乡村改造项目的案例——不仅要住得舒服,更要业态发展,未来的乡村建设也一定是“运营前置”,并以村民为主体的。
重庆市农科院农业经济政策与农村发展研究室主任唐丽桂表示,在未来,会有更多“斜杠”青年参与到乡村建设中,人才流动才能带动资源流动,搭建新村民的新社区、新平台。新村民社会关系、经济关系以及身份组织关系的重构,也将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议题。
重庆南山艺术家社区发起人刘宏表示,自己在打造墟渡民宿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当地特色文化与乡村建设结合,也为艺术创作者提供场所,让艺术反哺影响乡村,挖掘乡村文化价值,赋予乡村生命力。
从事媒体行业二十多年的重庆广播电视集团广播节目部一级编导孙爽,正在搭建一个乡村振兴方面的内容平台“进村去”,她希望这个平台起到桥梁的作用,与更多元的主体一起,讲述多元的乡村故事。
此次乡村振兴大讲堂第三讲暨南岸城乡融合沙龙的成功举办,是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背景下城乡融合发展的经验交流,不仅为乡村振兴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更激发了社会各界对于未来乡村发展的无限遐想与热情。(余文)
视觉设计:刘懋兴
责任编辑:刘蕾
审核:潘家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