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晚,我院弘文乡建讲堂、崇德讲堂第11期讲座在中心图书馆九楼经典阅读沙龙区顺利进行。本次讲座由我院特邀研究院、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常利兵教授主讲,讲座的题目是“作为方法的群众路线——1957年中国共产党关于干部参加体力劳动的实践及影响”。我院副院长潘家恩教授主持此次讲座。
讲座伊始,常利兵教授首先提出1956-1957是新中国史上特别重要的两年,接着介绍了1956年三大改造、1957年整风反右运动以及当时国际上发生的“苏共二十大”、“波匈事件”对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冲击和影响,并援引沈志华老师对反右运动发生的制度性背景和结构性原因的研究,提出当前学界对中共在1957年以整风的方式解决“三大作风”在重构党的群众路线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和改善党群关系的关注和讨论不足,由此引出应该重新理解1957年的历史意义,聚焦更多元化的问题指向,以及在其规制下的社会政治实践的观点。他指出,应该以1957年前后干部参加体力劳动为切入点,揭示中国共产党为加强执政能力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中所作出的努力和探索。
随后,常利兵教授指出深入理解毛泽东的“两个报告”,即1957年2月27日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与1957年3月12日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这两个报告是正确理解整风指示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揭示了动员干部参加体力劳动复杂性问题。接着,常利兵教授分享并分析了在农村农业和城市工厂两种场域下干部参与劳动所得出的“两个经验报告”(红安县的种试验田和庆华工具厂的“半日劳动”制度)。他指出,1957年中国共产党希冀以动员干部参加体力劳动的方式实现干部在思想政治上的作风转变,克服“三大主义”,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目的,重构党的群众路线,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奠定稳固的制度保障和社会基础。但这一历史实践的推进并不顺利,而是在中央和地方、干部和群众之间有紧张、矛盾、张力等问题发生。为此,中国共产党又希望将“两个经验”作为各地的学习典型,以此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时期党的群众路线的贯彻和执行。从两个学习典型中,能够清晰地看出动员干部参加体力劳动与党群关系的重构关系。
最后,常利兵教授通过分析毛泽东在《1957年夏季的形势》、刘少奇在中共八大的政治报告、邓小平在八大会议上作《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以及周总理在1957年的一次国务会议中的讲话等历史材料,对群众路线在1957年前后的历史地位和影响作了进一步考察分析。他提出,在社会主义建设持续展开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对干部参加体力劳动又一次作出大的调整,即要求大批的青年知识分子干部下放进行劳动锻炼,以取得实际工作经验,更加有效地领导生产。这一制度安排的转变,既因应着中共试图以劳动的方式重构群众路线的目的,也反映了从技术和业务两方面培养和塑造无产阶级知识分子干部队伍,从而投身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诉求。中国共产党在1957年试图以群众路线作为方法展开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懈努力和探索,至今仍有着值得借鉴的历史价值及现实意义。
在交流讨论环节,在座师生、乡村一线干部就“根据这一历史经验,如何加强目前党的建设”、“群众路线和干部参与劳动的起源为何,如果当时继续这个路线,当今的中国会怎样”、“乡村干部一线工作中干部参与劳动的重要性以及当前文件和开会式工作的弊端”、“党建引领和群众路线的异同以及在当下如何在加强党的建设过程中继续走贴近群众的路线”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和看法。针对以上问题,常利兵教授和潘家恩教授予以耐心解答,所有与会人员均受益匪浅。
常利兵教授的主题报告结束后,主持人潘家恩教授对讲座内容进行了高度的评价。他指出,本次讲座让我们以一种更大的历史视角去理解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为建设工业化和现代农业的过程中所做的尝试和努力,看到了那个时代能够进行全国性群众大动员的“密码”所在。最后,潘家恩教授借用梁漱溟先生“铁钩与豆腐”的类比,说明群众路线不能只浮在表面而陷入形式主义,而是真正应该用“情”与“行”,弯下腰、低下头,真正与群众打成一片,“党”和“群”应是一个良性互动互构的过程。
撰稿人:马里奥 张艺英
视觉设计:刘懋兴
责任编辑:刘蕾
审核:潘家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