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由我院主办的“乡村建设的整全观”主题学术沙龙顺利举行。活动由我院副院长潘家恩教授主持,特邀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创建实践导师、海口经济学院雅和人居工程学院院长常镪教授作主题演讲。我院教师、乡村访问学者、社会服务工作团队成员以及大国“三农”读书会成员参与此次沙龙。常镪教授团队与参会师生就乡村建设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讨论。
沙龙伊始,常镪教授提出了“乡村振兴整全观”的概念。他指出,乡村振兴不仅是单一产业或文化的提升,而是一个需要综合解决经济、社群、环境和文化四个维度问题的系统工程。只有通过整体、全面、联动和互促的发展,才能实现乡村的真正持续振兴。为此,他提出整全发展的全流程一体化规划建设实践的“融地设计”。常镪教授强调,乡村振兴必须关注实际问题,并具备解决这些问题的意愿,而不仅仅依赖政策。他倡导从“西医”到“中医”、从“条块”到“整全”的模式转变,强调系统性视角和跨学科融合的重要性,以实现全面、长远的发展目标。在具体实践中,常镪教授团队深入研究系统调研方法及非指向性策略的应用,开发并应用数字化平台,探索了如全信息采集、无人机3D扫描建模技术、搭建App数据平台等多种创新乡村工作方式,推动乡村产业发展规划共识与差异化路径的形成。此外,他还提出乡村整治修复与资金有效利用的策略,探讨了乡村发展与信用体系建设的关键议题。
交流环节中,在场师生和乡村工作者围绕乡村实践中的多项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探讨的主题集中在整全观念的形成及其方法论,讨论了如何构建全面、系统的乡村振兴理念,以及如何通过增加乡村APP的实用功能和用户培训来提高其使用率等议题。此外,沙龙进一步关注政府和村民的责任分配问题,强调了协同合作的重要性。在城乡社群互动经验交流中,常镪教授团队分享了促进城乡融合的有效策略。通过此次讨论,与会者认识到尽管时代与技术在不断变化,村民的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依然是乡村振兴中不可忽视的基本价值,这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实践方向。
最后,潘家恩教授在沙龙总结中表示,在教育和文化领域需要汲取中国古代思想和西方知识的精华,以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他强调乡村振兴应坚持整体性和多样性,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积极互动对于乡村建设至关重要。他提出,“融地设计”强调多元主体、资源和价值的整合,才能形成整体生态思维。农业需要综合多学科知识,关注内生发展和在地文化,从而为乡村建设提供新的视角。
撰稿人:刘懋兴
视觉设计:刘懋兴
责任编辑:刘蕾
审核:潘家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