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屏南乡振院

全球兴起的数字化浪潮,给乡村振兴带来新的可能: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消弭城乡的地理隔阂和生活差异;庞大的数字游民群体(全球预估数字游民人数达6500万到1亿)正从城市转移到乡村旅居、创业,成为新村民或乡村创客。
福建省屏南县,作为全国闻名的文创赋能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区,已引入200余位新村民探索创意经济、远程工作与可持续生活结合的新型乡村社区建设。这不仅为转型时代的乡村建设新样态提供了鲜活案例,也为探讨“数字化时代乡村建设新图景”提供了绝佳的现实场域。
2025 年 7 月 19 日,由我院与福建省乡村振兴研究会联合指导,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乡建 DAO、SeeDAO 联合主办的“数字化时代乡村建设新图景”交流活动在福建屏南成功举办。这场活动汇聚著名“三农”专家、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首席专家、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温铁军、福建省乡村振兴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陈元邦,福建省乡村振兴研究会专家、福建省人民政府参事何强,福建省乡村振兴研究会常务理事兼政策研究专委会主任葛秋䅟 ,西南大学社会服务处处长杨明厚,岭南大学文化研究及发展中心生态文化部主任刘健芝,“乡建DAO”召集人严晓辉,SeeDAO发起人白鱼、唐晗等知名学者、全国乡建机构代表、在地社区实践者及数字游民先锋等200余人,共同探讨如何有效汇聚这股数字时代的流动力量,激活沉睡的资源资产价值与多元产业潜能,并通过共创共享的协作机制,构建兼具内生动力、开放多元与可持续性的未来乡村图景,在此期间为期两周的“屏南数字游民生活周”在龙潭片区正火热进行中。

“数字化时代乡村建设新图景”交流活动合影
7月19日上午,活动开幕式在龙潭村戏院举行,主持人屏南县政协原主席、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副院长周芬芳表示,此次活动在龙潭片区的古村落举办,是对屏南十年来的探索实践——以艺术唤醒乡土、创意激活古村、构建新生活方式、新型乡村社区的充分肯定,对推进乡村振兴,特别是促进创意旅居等方向,兼具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影响。

屏南县政协原主席、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副院长周芬芳主持开幕式
我院社会服务办公室主任肖青在致辞中回顾了西南大学与屏南合作成立乡村振兴研究院的历程,表示面向未来,将进一步深化与屏南等地的合作,总结数字化乡村建设中的经验做法,为其他地区提供可参考的实践范例。

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社会服务办公室主任肖青致辞
温铁军阐释会议主旨,他指出数字化不仅是工具升级,更是重构乡村价值的关键:“绿水青山作为不可切割的生命共同体,需通过数字化实现整体价值表达,并与‘耐心资本’结合,孕育绿色生产力。”

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首席专家、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温铁军阐释会议主旨
陈元邦在讲话中指出:在数字化的加持下,为城乡统筹融合添了“新翼”,“数字+”在农业生产、乡村建设迸发出新质生产力。数字化时代,使城市与乡村的“双向奔赴”“双向流动”成为可能,屏南文创古村新老村民所构建的新型乡村生活和近期开展的“屏南游民生活周”活动,正是这种可能性的生动体现。

福建省乡村振兴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陈元邦致开幕词
当代乡村建设1.0到3.0 : 乡建DAO发布正式
“2001年大学生下乡支农实践为开端,中国当代乡村建设已走过四分之一个世纪,这25年间,我们见证了从传统农耕到文化赋能,从单向输血到多方共创的深刻变革,也直面数字和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全面机遇与挑战。”福建农林大学农学院教授、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生态农业与生态文明转型研究中心主任王松良为“当代乡村建设二十五年”的回顾与总结活动主持,他强调“今天的总结既是对乡建先行者的致敬,更是为未来乡村可持续发展锚定坐标。”

福建农林大学农学院教授、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生态农业与生态文明转型研究中心主任王松良主持发言中
岭南大学文化研究及发展中心生态文化部主任刘健芝,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执行院长潘家恩,北京共仁公益基金会理事长白亚丽,国仁乡建社企联盟秘书长、“爱故乡计划”联合发起人黄志友,这四位当代乡建深耕者分别作主题分享,为大家娓娓叙述了当代乡建25年历程中的社会变化、人物故事和创新实践。这场由温铁军、刘健芝等学者引领,广大高校老师、学生和社会青年参与的乡村建设实践,从1.0社会化(社会动员和组织农民合作应对“三农”问题)、2.0生态化(促进市民参与生态农业、协同共建)到如今已经步入乡建3.0——数字化时代。

岭南大学文化研究及发展中心生态文化部主任刘健芝回顾了25年来乡建骨干的成长

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执行院长潘家恩阐述乡村建设的意义

北京共仁公益基金会理事长白亚丽分享青年支农与农民合作实践

国仁乡建社企联盟秘书长、“爱故乡计划”联合发起人黄志友回顾生态农业发展的四个阶段及“爱故乡计划”的工作
“乡建DAO”发布与启动,正标志着属于乡建者的3.0时代揭开序幕,乡建工作者们将以数字化技术及DAO理念,探索“数字游民”与在地社区双向融合,推动“文创+农创+科创”协同创新,协同新的主体,利用新理念、新技术,创造新的生产关系,发展新业态,构建新生活方式,从而构建转型时代乡村建设新图景。

温铁军老师开启乡建DAO线上社区
据悉,DAO是区块链技术分布式特性的一种社会应用。本质是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的的数字化合作社群,社群成员以某些约定的规则(共识)开展自组织合作,形成由成员或节点共创、共建、共享、共治的开放透明机制。乡建DAO,将借鉴这一形式,构建一个乡建社群共享的数字公共空间,从事乡建工作的实体和个人加入乡建DAO成为节点或贡献者,利用数字化工具实现节点协作和社区治理,把云空间的DAO机制和线下乡建活动场景链接起来,组成一个分布式的乡建数字合作社区。

“乡建DAO”召集人、国仁乡建社企联盟理事长严晓辉介绍“乡建DAO”

SeeDAO发起人、“乡建DAO”顾问白鱼演示线上社区功能
数字游民与乡村的双向奔赴
7月19日下午,“数字游民、创意旅居与新型乡村社区”与“数字游民与数字化乡村建设”两场主题交流活动在四坪村同期举行,专家学者、数字游民与在地实践者们共同交流碰撞,不仅对数字化时代乡村振兴的新机遇、全国数字游民社区的发展逻辑进行了探究,还对屏南抓住数字时代机遇构建新型乡村社区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并梳理了以文化资产为基底、数字技术为杠杆、多元主体共治为纽带的新型乡村社区营建范式。

主会场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数字游民、创意旅居与新型乡村社区”专题交流

分会场森阳里咖啡厅,“数字游民与数字化乡村建设”专题交流
陈元邦这样定义数字游民:“今天所说‘游民’的含义已经不是‘包括背包客在内依靠徒步来长途旅行的人们’,我们所说的‘游民’是掌握了数字技术,能够在乡村建设中推动‘数字+’的有文化、有知识又有乡村情怀的人。”

陈元邦发言
数字游民在寻找一片可以深耕的土壤,构建更自主多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生活方式。乡村期待着有更多数字游民走进乡村,深度参与乡村建设,用数字激活乡村沉睡的资源资产,以新的理念与运营思维激发乡村的内生动力。在数字化发展和生态文明转型的时代,杭州萧山梅林村Q·Space 数字游民社区创始人武力提出:数字游民与乡村,正形成强烈的“双向奔赴”引力。更需要有先行策动者为双方搭建沟通链接的桥梁和平台,构建一种“共谋共赢”的关系,数字游民基地和数字游民社区正是承载这一功能的平台。

杭州萧山梅林村Q·Space 数字游民社区创始人武力发言
温铁军在总结发言中强调:当前政策转向县以下城镇化,重点在于推动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通过乡村振兴盘活绿水青山,使其价值化、可交易化,从而缓解资本过剩问题。这一路径不同于西方已完成资源货币化的模式,而是基于中国庞大的生态资产潜力,探索可持续的生态资本发展模式。未来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而非依赖传统地产或城市资本扩张,这也是对中央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探索。而引导数字游民深度融入乡土社会网络,激活在地生态文化资本,正是通向乡村数字化可持续内生发展的新引擎。

温铁军老师总结发言
本次活动,促成专家学者、实践者与政策制定者的深度对话,为数字化乡村振兴提供兼具理论高度与实践温度的“屏南方案”。与会者凝聚了当技术扎根乡土、智慧点亮田野,中国乡村的数字化新图景正徐徐展开的发展共识。
视觉设计:陈骏辉
责任编辑:刘蕾
审核:潘家恩